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
引用本文:许欢,柳永清.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J].地球学报,2017,38(S1):25-28.
作者姓名:许欢  柳永清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 12120115068901; 1212011120142; 12120114064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1372109; 90914003)和国家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编号: 2015FY310100)
摘    要: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 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 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 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克拉通的破坏不仅表现在巨厚岩石圈的丢失和岩石圈地幔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而且还对地壳表层古地理、古环境和古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克拉通破坏的峰期时间在130 Ma左右, 但对于130 Ma之前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克拉通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却存在着巨大争议。此外, 华北东北部中生代发育两个重要的土著型陆地生物群: 燕辽生物群(165–152 Ma)和热河生物群(140–120 Ma), 它们以产大量保存完好的带毛恐龙、哺乳类、翼龙、鱼类和昆虫等为特征, 展现了恐龙时代特殊的陆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然而, 由于侏罗-白垩过渡期地层中可用于对比研究的动植物化石匮乏, 目前对于这两个生物群之间的演替关系及其对华北克拉通侏罗—白垩过渡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响应还不太清楚。因此, 开展华北北部及邻区侏罗—白垩过渡期沉积地层和盆地的研究对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古地理、古环境和生物群演替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华北北部    侏罗—白垩过渡期    陆相红层    盆地    构造属性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