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与乡村发展类型 |
| |
作者姓名: | 房艳刚 刘建志 |
| |
作者单位: |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43.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长春 13002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0749) |
| |
摘 要: | 本文选取2001年、2008年和2015年3期截面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法和非参数检验等数理统计法,对东北地区183个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模式及其表征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15年东北地区总的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在2008年发生转折,2001—2008年为粮增劳减模式,2008—2015年为粮劳同增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退化。②县域层面,2008年前后两时段东北地区粮增劳减耦合模式的比例由45.90%下降为37.16%,同时粮减劳增与粮劳同减耦合模式的比例明显上升。从空间格局看,粮劳变化耦合模式转换的差异明显。③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可以较好的表征相应的乡村发展类型。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和结构演进规律。④东北地区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所面临的约束和机遇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差别化的推进策略。
|
关 键 词: | 粮食产量 农业劳动力 耦合模式 乡村发展类型 非参数检验 东北地区 |
收稿时间: | 2019-01-04 |
修稿时间: | 2020-04-03 |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