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吕泗渔场两种石首鱼科鱼类营养生态学特征:来自稳定同位素的证据
引用本文:高世科,黄金玲,于雯雯,张 虎,张 硕.吕泗渔场两种石首鱼科鱼类营养生态学特征:来自稳定同位素的证据[J].应用海洋学学报,2021,40(3):413-420.
作者姓名:高世科  黄金玲  于雯雯  张 虎  张 硕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 201306;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BK20170438);南通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JC2018014)
摘    要:本研究使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及比较了吕泗渔场两种重要石首鱼科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营养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体长组间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稳定碳同位素差异不显著(p0.05),而稳定氮同位素差异显著(p 0.05)。小黄鱼的营养级要显著高于棘头梅童鱼(p 0.05)。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小黄鱼的体长组分成两大组,包括 140~190、 130~140、 120~130、 80~90 mm一组和剩余的体长组;棘头梅童鱼的体长组可分为140~190、130~140 mm一组和剩余体长组。Iso Source模型的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对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的碳源贡献比例为43.38%和36.38%;底质有机物(Sedimental Organic Matter,SOM)对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的碳源贡献比例为40.66%和43.70%。因此判定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SOM。本研究还发现小黄鱼食性转变的体长临界点为80 mm,而棘头梅童鱼为110 mm,反映了棘头梅童鱼在生活史中转变食性行为的发生时间可能比小黄鱼晚。

关 键 词:海洋生物学  稳定同位素  小黄鱼  棘头梅童鱼  营养级  潜在碳源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海洋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海洋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