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纪末抬升剥蚀事件及热年代学记录
作者姓名:王建强  刘池洋  赵红格  张东东  ZATTIN Massimiliano  彭恒
作者单位: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安 710069,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安 710069,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安 710069,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安 710069,帕多瓦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帕多瓦 35131,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安 710069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153、41330315)、长庆油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大专项(2016E-0514)和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4JK1732) 联合资助.
摘    要:三叠纪末期大型鄂尔多斯盆地遭受了中生代成盆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显著改造了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盆地面貌,并控制了侏罗纪早期沉积格局和油藏分布,对盆地演化及矿产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质及大量钻井资料揭示了该期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剥蚀改造特征,盆地及周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记录并约束了此次构造抬升的时限与过程;综合周邻区域构造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末期的剥蚀具西南强、东北弱的特点,西南部大范围内延长组地层残缺不全,剥蚀量最大可达1000余米;前侏罗纪沉积古地貌总体呈西南高、北东低的特点;其抬升时间始于205~190Ma,西南部稍早于盆地腹部,抬升速率大于1℃/Myr,可持续至中侏罗世(约160Ma)。该期抬升剥蚀事件范围可涉及至盆地西南缘更广阔的区域,与同期秦岭造山带内出现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具有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是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响应和纪录。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三叠纪末期构造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影响,对该区油气、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三叠纪末  抬升剥蚀  磷灰石裂变径迹  秦岭造山带  地质动力背景
收稿时间:2018-10-11
修稿时间:2019-10-12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