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诸城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结构特征分析 |
| |
引用本文: | 刁秀广, 郭飞燕. 2019年8月16日诸城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结构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21, 79(2): 181-195. doi: 10.11676/qxxb2021.010 |
| |
作者姓名: | 刁秀广 郭飞燕 |
| |
作者单位: | 1. 山东省气象台,济南,250031;; 2. 青岛市气象局,青岛,266003 |
| |
基金项目: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0MD052、ZR2020MD053)、山东省气象局科研项目(2019sdqxz01) |
| |
摘 要: |  利用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省诸城市的一次长寿命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东北冷涡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背景之下,对流有效位能偏低,但风垂直切变非常强,这种配置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与维持。诸城超级单体风暴持续3 h左右并伴有深厚持久的中气旋,旺盛阶段最强反射率因子、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强中心高度和单体顶部高度平均分别为74.1 dBz、67.9 kg/m2、6.3 km和11.3 km。对偏振特征分析表明,风暴低层60 dBz以上回波区对应偏小的差分反射率(Zdr)、小的相关系数(CC)和大的差分相移率(Kdp),湿(或干)冰雹和液态雨滴共存。此外,低层入流缺口附近有明显Zdr弧存在。风暴中层强上升气流区内有明显的有界弱回波区,其顶部达到7 km左右。有界弱回波区内相关系数较小,其周围有明显的Zdr环和CC环,Zdr环顶部达到−10℃层高度。0℃层高度之上存在深厚的Zdr柱和Kdp柱,顶部都达到−20℃层高度,Zdr柱位于有界弱回波区东侧,Kdp柱位于西侧。−10—−20℃层,Zdr柱对应强的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35—60 dBz)和小的差分相移率,表明含有少数偏大的液态或湿冰粒子,而Kdp柱对应更强的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55—72 dBz)和小的差分反射率,表明含有一定数量的小的液态或(和)湿冰粒子及大的冰雹粒子。风暴低层强反射率核后侧径向上如果出现显著差分反射率负值区,可作为特大冰雹(直径≥50 mm)的识别依据;如果对应异常大的差分相移率,表明含有浓度较高的雨滴和包有水膜的冰雹粒子。
|
关 键 词: | 超级单体 双偏振参量 Zdr柱 Kdp柱 |
收稿时间: | 2020-08-27 |
修稿时间: | 2020-11-0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