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汶川地震灾后农田和森林植被恢复遥感监测
作者姓名:赵旦  张淼  于名召  曾源  吴炳方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编号:2012AA12A30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编号:XDA05050000);高分地球观测系统重点项目(编号:E0204/1112)
摘    要: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评估5年来灾区农田和森林植被的恢复情况,利用逐年机载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星载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开展了灾区农林植被恢复状况监测。在农田恢复监测方面,结合2008年地震发生后以及2013年5月中旬的机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对汶川地震中受损农田的恢复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同时利用GVG(GPS、Video和GIS)农情采样系统的作物种植成数调查结果,分析了灾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灾区1592 ha受损农田,5年后仅有约17.5%得到了恢复和耕种使用。就耕地利用强度而言,重灾区耕地利用率较高,作物种植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在森林恢复状况监测方面,对典型区(岷江干旱河谷区和盆周山地区的3个重点区域)采用目视解译方式识别出森林变化,并结合大区域尺度规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变化分析,对整个灾区的森林损毁和恢复情况做出评价。监测结果显示,汶川县、什邡市和绵竹市的森林植被恢复情况总体较好,但是一些坡度较大的损毁区、次生灾害频发区的森林尚未恢复,大区域尺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地震重灾区的46381 ha重度损毁森林植被和177025 ha中度损毁森林植被区域,完全恢复的区域占13.52%和25.84%,部分恢复的区域都占到50%。在自然恢复较为困难的区域,如汶川县中部和东北部、都江堰市北部、彭州市北部、什邡市北部、绵竹市北部、安县北部及北川县南部等,需要加强人工干预。遥感监测方法既适用于震后的农田和森林恢复状况动态监测,也适用于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对灾区农田和森林植被破坏状况进行应急监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 键 词:汶川地震  农林恢复  机载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目视解译  变化检测
收稿时间:2013-12-11
修稿时间:2014-03-0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遥感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遥感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