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
| |
引用本文: | 冯旭亮, 张功成, 王万银, 赵志刚, 邱之云, 谢晓军, 纪晓琳, 鲁宝亮, 宋双. 2018.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61(10): 4242-4254, doi: 10.6038/cjg2018L0567 |
| |
作者姓名: | 冯旭亮 张功成 王万银 赵志刚 邱之云 谢晓军 纪晓琳 鲁宝亮 宋双 |
| |
作者单位: | 1. 长安大学重磁方法技术研究所,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54; 2. 中海油研究总院, 北京 100027; 3.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 71006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技术"(2008ZX05025),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项目"重磁震联合研究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与构造区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10826163301)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cjg/2018/10/PIC/dqwlxb-61-10-4242-1.jpg)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问题.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问题制约了其油气分布规律、储量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地震剖面数据为约束,以重力资料为主、辅以磁力资料,研究了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构造区划.通过提取新生代盆地及其构造单元引起的重力异常,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反演了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及新生界厚度.![](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cjg/2018/10/PIC/dqwlxb-61-10-4242-2.jpg) 在充分调研已有盆地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以新生界厚度为基础并结合重、磁、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地质-重磁震联合解释,将南海原有的36个盆地重新划分为24个盆地,盆地总面积扩大了约15万km2.研究表明,南海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厚度在1.5~16 km之间,有6个北东东/北东向沉积坳陷带、2个近南北向沉积坳陷带以及1个三角沉积坳陷区;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呈现"南三北三"的分布特征.
![](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cjg/2018/10/PIC/dqwlxb-61-10-4242-3.jpg)
|
关 键 词: | 南海 新生代沉积盆地 重磁震联合解释 新生界厚度 |
收稿时间: | 2017-09-04 |
修稿时间: | 2018-09-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