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强度与规律分析
引用本文:魏昌利,张瑛,冯文凯,廖维.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强度与规律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2019,27(3):640-650.
作者姓名:魏昌利  张瑛  冯文凯  廖维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成都 61008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成都 610081;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014034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22013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271
摘    要: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数量多、规模大、危害严重,汶川地震又引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本文根据汶川地震前和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等成果,采用GIS分析和编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适宜的控制点间距、搜索半径编制了岷江上游汶川地震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图,提出利用点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来综合评价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从弱到强划分为8个等级。分析认为,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高,汶川地震前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达最高8级极端活动,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最高为7级极强活动,且2~6级区面积较大。岷江上游地区历史强震、暴雨等极端事件多发是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高的主要原因,而汶川地震单次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总体较高,并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南部河谷区分布。

关 键 词:岷江上游  地质灾害  密度  发育强度  分布规律
收稿时间:2018-04-02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