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连续-非连续方法的裂隙破坏与相互作用研究 |
| |
作者姓名: | 赵海军 Dwayne Tannant 郭捷 冯雪磊 马凤山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9;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加拿大 V1V1V7;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加拿大 V1V1V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2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312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341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
| |
摘 要: | 岩体内裂隙等非连续结构面对岩体的强度及变形等力学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岩体裂隙起裂、扩展、相互作用和贯通机制,对工程岩体力学行为的表征和工程性能的评价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离散元方法,通过考虑裂隙分布、模型加载条件及其与裂隙产状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裂隙力学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模型裂隙扩展演化特征和岩体破裂机制,分析了岩体裂隙扩展规律及其对岩体破坏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裂隙岩体模型加载条件下的破坏起裂点、最终贯通破坏特征及损伤分布受控于裂隙的产状及其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角度大小及围压大小。(2)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斜交时,裂隙弱面在加载条件下其端部裂隙扩展、贯通破坏表现比较明显,反之,当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一致时,裂隙弱面被动影响裂隙模型内新生裂隙的萌生、扩展和贯通模式,自身未出现新的扩展破坏。(3)裂隙数目的增多和围压的增大会显著增加模型内部剪切裂缝的数量和模型破坏后的破碎程度,模型内部的损伤区域主要围绕破裂面呈滑移线型交叉分布,非破裂面区域损伤呈条带状X型分布。(4)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斜交时,裂隙对岩体模型强度的弱化程度高于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一致的情况,而裂隙模型破坏后的残余强度则正好相反。
|
关 键 词: | 裂隙岩体 连续-非连续 裂隙形状 裂隙起裂 裂隙扩展 损伤断裂 |
收稿时间: | 2019-06-10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下载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