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15年中国典型自然灾害及粮食灾损特征 |
| |
作者姓名: | 赵映慧 郭晶鹏 毛克彪 项亚楠 李怡函 韩家琪 吴馁 |
| |
作者单位: | 1.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30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3.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14.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湘潭 41120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427)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群体项目(Y2017JC33) |
| |
摘 要: |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研究其自然灾害演变特征及粮食灾损规律,对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基于Python语言编程获取1949-2015年中国31省市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构建灾害强度指数分析不同灾种的时序特征分异,利用趋势分析、ESDA方法分析不同灾种在省域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冷热区;再获取1949-2015年粮食种植数据,通过粮食灾损估算模型、定义粮食灾损率、地理空间探测器,计算并检验中国粮食损失时空特征及分异性。结果表明:① 相比受灾面积曲线,本文构建的灾害程度指数能够更好揭示自然灾害时序演变特征;② 1949-2015年期间中国两大主力灾害(洪灾、旱灾)交替出现,未来5~10年以洪灾为主;③ 灾种排序旱灾>洪灾>风雹>低温>台风,其中旱灾、洪灾受灾占比过半;④ 省域不同灾种间空间趋势变化特征明显,区域受灾面积东部>西部,北部>南部,且北部灾种单一、南部多灾并发;⑤ 自然灾害受灾总和、旱灾、雹灾、低温空间上全局自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模式分布,洪涝、台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全局自相关性,呈集聚模式;⑥ 1949-2015年灾害、灾损量、灾损率整体时序趋势呈现先升后降,2000年为临界点,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单因子解释力度差异显著,多因子交互均呈非线性增强关系,胡焕庸线两侧冷热点分布呈两极化且其重心向北迁移。建议政府加强除旱减雹(西北)、除旱排内涝(东北)、排涝防冻(中部)、排涝预台(东南沿海)等工程技术措施;同时西北(环境恶劣)、东北(中国粮仓)应作为防灾减灾重点保护区,制定专项保护方案,以保证中国粮食丰产增收。
|
关 键 词: | 自然灾害 灾害强度指数 ESDA 粮食灾损 q统计量 中国 |
收稿时间: | 2016-12-06 |
修稿时间: | 2017-03-15 |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