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稚鲎对不同比例泥沙类型选择行为特征 |
| |
作者姓名: | 应紫薇 李银康 颉晓勇 |
| |
作者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30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 511458;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30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 511458 |
| |
基金项目: | 2021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GDNRC[2021]37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605号;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22MS154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B121201001号。 |
| |
摘 要: |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保障我国医疗检测安全的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国内外中华鲎行为生态学相关研究极少。在实验室内模拟砾石底(NS)、细砂(SS)、中砂(MS)、粗砂(CS)、泥(AR)、泥沙1 (AA)、泥沙2 (AB)和沙泥(SA) 8种不同比例的泥沙类型对中华鲎行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稚鲎较多时间潜藏于泥沙中,较少时间裸露于泥沙表面活动(如爬行、游泳等)。稚鲎偏好在含淤泥较多的泥沙类型中潜沙,且在泥质和泥沙质类型中埋栖时间较在沙质中埋栖时间长;在裸露于泥沙表面时,稚鲎相对偏好栖息于沙质底。泥沙环境下稚鲎用于游泳的时间比例高于砾石底。在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夜晚5个时间段中,稚鲎在夜晚和凌晨活动较活跃。通过揭示不同比例的泥沙类型底质对中华鲎稚鲎行为特征的影响,为野外增殖放流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放流适宜地点的选择以及稚鲎人工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关 键 词: | 中华鲎 底质 栖息选择 埋栖选择 行为特征 |
收稿时间: | 2022-01-11 |
修稿时间: | 2022-03-11 |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