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壳表面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李玲玲 谢超伊 宋宏策 陈熙 刘文娟 黄宝玉 张美溦 刘雅琼 魏磊 王晓通 |
| |
作者单位: | 鲁东大学农学院 烟台 26402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6088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6193号;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2019KJF004号;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SDAIT-14号。 |
| |
摘 要: | 为探究自然海区与室内养殖环境对软体动物壳色及壳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黑色壳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海区与室内环境分别暂养30 d后,对长牡蛎的壳色及壳表面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差异细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室内养殖的黑壳长牡蛎出现较为明显的壳褪色现象,其黑色素含量显著下降,远低于自然海区养殖的黑壳长牡蛎。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Cyanobacteria)为长牡蛎壳表面的主要优势菌,其中变形杆菌的丰度超过50%。在门水平上,放线菌(Actinobacteria)、俭菌超门(Parcubateria)和Bacterial rice cluster 1(BRC1)在室内、外养殖长牡蛎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而具有降解作用的放线菌和俭菌超门细菌在室内养殖的黑壳长牡蛎壳表面丰度较高。在属水平上,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细菌共计67种。该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条件下,黑壳长牡蛎壳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差异,为解析长牡蛎壳色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
关 键 词: |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黑色素 壳色 |
收稿时间: | 2021-04-06 |
修稿时间: | 2021-06-08 |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