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绿混杂岩区1:5万填图工作方法研究--以云南省多条蛇绿混杂岩带的研究为例 |
| |
引用本文: | 李静, 刘桂春, 孙载波, 胡绍斌, 刘兵, 刘军平, 黄亮, 朱勋早, 包佳凤, 曾文涛, 周坤, 段文婷. 2022. 蛇绿混杂岩区1:5万填图工作方法研究--以云南省多条蛇绿混杂岩带的研究为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42(1): 1-16. doi: 10.19826/j.cnki.1009-3850.2022.01020 |
| |
作者姓名: | 李静 刘桂春 孙载波 胡绍斌 刘兵 刘军平 黄亮 朱勋早 包佳凤 曾文涛 周坤 段文婷 |
| |
作者单位: | 1.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云南 昆明 650051;;; 2. 国土资源部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50051;;; 3.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 云南 昆明 650216;;; 4.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云南 昆明 65022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55314,42162020)、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345-02,DD20190370) |
| |
摘 要: | 近几年来,笔者依托大面积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新一轮《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第二版,修编)工作,梳理了云南省内存在10条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认识。蛇绿混杂岩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已经消失了的古大洋残迹。古大洋受俯冲作用被压缩在板块之间,形成具有代表不同构造古地理单元、不同成因的岩石构造的异地堆垛体——蛇绿混杂岩,其具有地质记录不完备性的特点。按其形成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可将蛇绿混杂岩的组成物质划分为地幔岩、洋中脊侵入岩浆杂岩、洋盆及洋内弧火山-沉积建造、外来岩片等4大类岩石组合。本文依托云南省多条典型的蛇绿混杂岩带岩石组合特征,将蛇绿混杂岩的4大类岩石组合按照具体的物质组成、岩石成因细分为13类岩石成因组合。通过对洋盆由扩张成盆向俯冲消亡转化的演化历史研究,提出了洋盆扩张鼎盛时期的3条判别标志:①远洋沉积物的广泛分布,也是沉积速率最低的地史时期;②前弧玄武岩的首次出现;③亚速尔型洋岛玄武岩向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的转化。此外,本文认为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确定为蛇绿混杂岩形成的主要时代。
|
关 键 词: | 蛇绿混杂岩 洋盆演化历史 物质组成 填图工作方法 云南省 |
收稿时间: | 2021-09-30 |
修稿时间: | 2022-01-14 |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