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引用本文:肖春凤,孙启顺,陈亮,殷征欣,陈龙,官玉龙,章钰桢,姜兆霞.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1):13-26.
作者姓名:肖春凤  孙启顺  陈亮  殷征欣  陈龙  官玉龙  章钰桢  姜兆霞
作者单位:1. 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地球科学学院;4. 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5.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摘    要: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CS-02岩芯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自16 kaBP以来,磁性矿物的粒径和成分发生了系统变化,指示了沉积物源-汇过程的改变。15.5~16 kaBP期间,磁化率较高,粒径较粗,矫顽力也较高。海平面比现今低100多米,莺歌海出露于海平面以上,古红河口距研究区较近,红河的物质可以较容易到达沉积区,因此该时期红河贡献较大,珠江和台湾贡献较小。7.5~15.5 kaBP期间,随着海平面的迅速上升,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发生了变化,总的磁性矿物含量减少,磁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加,粒度变细,表明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珠江和台湾的贡献有所增加。7.5 kaBP以来,现代的海陆格局基本形成,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变化较稳定,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和珠江。因此,环境磁学参数可以指示南海西北部沉积物的源-汇变化,为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关 键 词: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源-汇信息  南海西北部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