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70万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硅质生产力记录及其气候效应
引用本文:唐正,熊志方,贾奇,秦秉斌,李铁刚.70万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硅质生产力记录及其气候效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4):30-37.
作者姓名:唐正  熊志方  贾奇  秦秉斌  李铁刚
作者单位:1. 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2. 崂山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功能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水体交换过程及其气候效应”(41830539),“中布容事件期间的南大洋深层通风状况研究”(41976080);
摘    要: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硅质生产力水平在调节第四纪全球大气CO2分压的变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控制因素尚存争议。本研究对位于WPWP核心区的MD06-3047岩芯进行了生源蛋白石分析,探讨了700 ka以来WPWP的硅质生产力的控制因素及气候效应。研究发现,700 ka以来WPWP硅质生产力变化呈现显著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基本在冰期较高,间冰期较低。其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是东吕宋陆架沉积物风化输入、亚洲风尘输入和温跃层深度(DOT)变化。南大洋中层水的“硅溢漏”可能无法对此海区产生显著影响。冰期时的低海平面,导致热带火山弧附近裸露的陆架沉积物的物理剥蚀和硅酸盐风化,淡水输入为WPWP提供了更多的硅酸;冰期时增强的风尘供应为WPWP提供了更多的Fe;冰期时较浅的DOT使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垂向空间变小,滞留时间增多。这些因素使冰期的WPWP生产力增高,有可能降低了大气CO2分压。

关 键 词:热带西太平洋暖池  生源蛋白石  海平面  温跃层深度  大气CO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