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作者姓名:吕坚  郑勇  倪四道  高建华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 230026;2.江西省地震局,南昌 330039;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资料在短临跟踪中的应用"项目
摘    要: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关 键 词:九江—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CAP方法  
文章编号:0001-5733(2008)01-0158-07
收稿时间:2007-06-05
修稿时间:2007-10-08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