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东北那丹哈达岭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来自(U-Th)/He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证据
引用本文:杨雪叶,尹继元,肖文交,陈文,陈岳龙,孙敬博,张斌,王雅美.东北那丹哈达岭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来自(U-Th)/He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证据[J].地质学报,2021,95(12):3660-3675.
作者姓名:杨雪叶  尹继元  肖文交  陈文  陈岳龙  孙敬博  张斌  王雅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7YFC0601301);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DD20190001和DD20190004);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编号J1901-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873060和41830216)和IGCP 662联合资助的成果。
摘    要:中国东北的那丹哈达岭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部,它的中新生代热演化史是认识陆内造山活动的关键,但该地区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其中—新生代的热演化史缺乏有效的约束.因此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锆石和磷灰石(U-Th)/He等多种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对东北那丹哈达岭地区的侵入岩开展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热年代学数据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110~80Ma)、古新世—始新世(60~40 Ma)两期快速冷却事件,其冷却速率分别为3.42~4.81℃/Ma和1.43~1.83℃/Ma.结合区域构造和应力分析,我们认为两期冷却事件均受构造活动控制.第一期快速冷却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引发的构造叠加到鄂霍特莫茨克地块并与东亚大陆边缘碰撞引起;而第二期快速冷却事件是古太平洋俯冲的板片后撤使东亚陆缘处于伸展环境,造成东北大面积的剥露作用引起.这次研究增强了对东亚陆缘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的认识,对于理解大陆内部造山带的构造变形过程与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中国东北  那丹哈达岭  低温热年代学  古太平洋俯冲  冷却剥露历史
收稿时间:2020/9/25 0:00:00
修稿时间:2020/11/11 0:00:00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o- thermal history of the Nadanhada region, NE China: evidence from combined fission track and (U- Th)/He thermochronology
Yang Xueye,Yin Jiyuan,Xiao Wenjiao,Chen Wen,Chen Yuelong,Sun Jingbo,Zhang Bin,Wang Yamei.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o- thermal history of the Nadanhada region, NE China: evidence from combined fission track and (U- Th)/He thermochronology[J].Acta Geologica Sinica,2021,95(12):3660-3675.
Authors:Yang Xueye  Yin Jiyuan  Xiao Wenjiao  Chen Wen  Chen Yuelong  Sun Jingbo  Zhang Bin  Wang Yamei
Abstract:
Keywords:NE China  Nadanhada  low- 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paleo- Pacific subduction  cooling and exhumation history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