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古构造特征的研究
作者姓名:肖安成  汪立群 杨树锋  马立协 沈中延  王亮  吴磊  陈元忠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 310027; 2.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27; 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 736200; 4.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敦煌分院甘肃敦煌 736200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 2004BA616A0401)和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项目(编号: 021074017)资助。
摘    要: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关 键 词:南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中生代晚期 古地质图 残余厚度图 古构造分析
收稿时间:2009-07-01
修稿时间:2009-10-28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科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