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与演化
引用本文:张克信, 李仰春, 王丽君, 王嘉轩, 徐亚东, 王永和, 辛后田, 赵小明, 尹福光, 李智佩, 谷永昌, 杨祝良, 付俊彧. 2020: 造山带混杂岩及相关术语. 地质通报, 39(6): 765-782.
作者姓名:张克信  李仰春  王丽君  王嘉轩  徐亚东  王永和  辛后田  赵小明  尹福光  李智佩  谷永昌  杨祝良  付俊彧
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4;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54;5.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天津 710054;6.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湖北 武汉 430223;7.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82;8.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16;9.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32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地质调查综合智能编图系统与应用》(编号:DD20190415)、《国家地质数据库建设与整合》(编号:DD20160351)、《全国陆域及海区地质图件更新与共享》(编号:DD2019037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新元代中国古大陆重建与盆地演化及油气远景》(编号:2016YFC0601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造山带洋板块地层沉积序列与构造环境研究》(批准号:41772107)
摘    要:

中国造山带面积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3/5。造山带区由于经历过复杂的多岛洋演化,陆缘增生与陆-陆碰撞等多期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混杂岩。混杂岩的识别与分类是造山带地质编图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介绍国际国内对混杂岩概念的理解,对与混杂岩紧密相关的名词术语,如蛇绿岩和蛇绿混杂岩、俯冲增生杂岩、杂岩、岩片和超岩片、非史密斯地层、构造地层、洋板块地层、对接缝合带、叠接缝合带等的含义进行了阐述。针对中国造山带地质特征,中国造山带混杂岩可划分出沉积混杂、构造混杂、沉积-构造复合混杂三大类。沉积混杂主要发生在威尔逊旋回的早期阶段(洋拉张阶段),构造混杂和沉积-构造复合混杂主要发生在威尔逊旋回的晚期阶段(洋俯冲消减-碰撞阶段),俯冲增生杂岩是俯冲带由俯冲消减-碰撞作用形成的构造混杂岩。




关 键 词:混杂岩  俯冲增生杂岩  构造混杂岩  造山带  中国
收稿时间:2019-10-15
修稿时间:2020-02-22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