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姚家组西部坡折带成因及演化
作者姓名:辛仁臣 王英民
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40272057,G19990433,,
摘    要:沉积盆地的坡折带是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最有利场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姚家组沉积时期西部明显发育富裕一级坡折带和泰康-大安二级坡折带.隐伏断裂、差异沉积与压实作用控制了坡折带的形成与演化.松辽盆地西部发育扎赉特旗、嫩江和哈拉海3个隐伏岩石圈断裂带, 坳陷期主要受松辽盆地北部物源、齐齐哈尔物源和英台物源影响, 扎赉特旗、嫩江岩石圈断裂带和齐齐哈尔、英台物源控制了富裕一级坡折带的形成和演化, 哈拉海隐伏岩石圈断裂带、松辽盆地北部和英台物源控制了泰康-大安二级坡折带的形成和演化. 

关 键 词:坡折带成因   坡折带演化   青山口—姚家组   松辽盆地
文章编号:1000-2383(2004)05-0621-04
收稿时间:2004-06-12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相似文献(共20条):
[1]、卓弘春,林春明,李艳丽,冯志强,张顺,赵波.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姚家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界面特征[J].沉积学报,2007,25(1):29-38.
[2]、王颖,王英民,王晓洲,辛仁臣,赵志魁,赵占银.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J].沉积学报,2005,23(3):498-506.
[3]、王树恒,周华,梁江平.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姚家组分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层学杂志,2008,32(3).
[4]、冯志强,张顺,付秀丽.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沉积演化与成藏响应[J].地学前缘,2012,19(1):78-87.
[5]、马文娟.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J].地质与资源,2013,22(2):81-85.
[6]、张顺,付秀丽,张晨晨.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地层层序及沉积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31(2):34-42.
[7]、闫晶晶,席党鹏,于涛,万晓樵.松辽盆地青山口地区嫩江组下部生物地层及环境变化[J].地层学杂志,2007,31(3):296-302.
[8]、杜江峰,刘招君,董清水,何玉平.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坡折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2):170-176.
[9]、侯艳平,朱德丰,任延广,任建业,解习农,庄新国.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部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J].地质科学,2009,44(2):777-786.
[10]、王宏斌,张光学,梁劲,刘学伟,梁金强,龚跃华,郭依群,沙志彬.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的天然气水合物[J].沉积学报,2008,26(2):283-293.
[11]、蔺毓秀.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水进三角洲沉积和嫩一段浊流沉积[J].沉积学报,1986,4(2):101-110.
[12]、毛玉锋,蔡建芳,李研.松辽盆地北部海伦-望奎地区姚家组灰色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铀矿地质,2022(4):594-606.
[13]、王一同,张顺,林春明,杨知盛.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泉头组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J].高校地质学报,2018,24(3):425.
[14]、马汉峰,罗毅,李子颖,何中波,夏毓亮,王明太.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J].铀矿地质,2009,25(3):144-149.
[15]、胡晓兰,樊太亮,张晓龙,何辉,王进财,方芹,邹拓.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姚家组SⅡ+Ⅲ砂组物源分析及沉积微相[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3):647-656.
[16]、肖子亢,丁文龙,曹自成,何建华,陈恩,代鹏,田明智.塔中南缘断裂坡折带成因演化及对奥陶系优质礁滩体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9(1).
[17]、向才富,陆友明,李军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稠油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地质学报,2007,81(2):255-260.
[18]、刘金华,袁波.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构造坡折带特征[J].世界地质,2009,28(3):284-290.
[19]、林铁锋,黄世伟,王占国,孙海雷,吴海波,王雅峰.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四级层序划分及界面特征[J].地质科学,2009,44(2):374-384.
[20]、杨可薪,肖军,王宇,宁霄洋.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致密油特征及聚集模式[J].沉积学报,2017,35(3):600-6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