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天山地区均衡剩余地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引用本文:孔繁良,张星宇,梁青,陈超.天山地区均衡剩余地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4(3):267-271.
作者姓名:孔繁良  张星宇  梁青  陈超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大队;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0604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4091,42174090)~~;
摘    要:新生代印度板块持续碰撞和俯冲欧亚大陆的远端效应,波及整个天山地区,强烈改造了天山及相邻块体的岩石圈结构。为了更好地研究天山地区的岩石圈演化和形变过程,本文首先采用联合重力和地震数据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岩石圈密度异常结构,然后考虑有效弹性厚度的横向变化计算研究区均衡剩余地形。结果表明,均衡剩余地形幅值在-1.6~0.9 km之间,且与各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天山各段的均衡剩余地形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中部为较高幅值的负值,指示剧烈增厚的下地壳;西部为较低幅值的负值,可能与软流圈上涌有关;东部为较低幅值的正值,表明岩石圈形变以地表抬升为主。

关 键 词:天山地区  均衡剩余地形  岩石圈形变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