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西藏查孜地区中新世正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作者姓名:张士贞  李勇  李奋其  秦雅东  巩小栋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四川成都 610081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90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113
摘    要:查孜正长岩体是拉萨地块中段新发现的中新世钾质-超钾质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中粗粒石英角闪正长岩和斑状石英正长岩,有暗色包体发育.对两种正长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37±0.24 Ma、11.06±0.39 Ma,代表它们形成于中新世,是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作用的产物.查孜正长岩具有相对高钾(K2O=6.75%~7.39%)、低镁(MgO=1.44%~2.97%)的特征,K2O/Na2O>1,属钾质岩;具有与超钾质岩石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强烈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Nb、Ta、Zr、Hf、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但Cr(22.7×10-6~64.6×10-6)、Ni(18.9×10-6~46.6×10-6)含量明显偏低.其中,斑状石英正长岩的SiO2含量相对较高,但MgO、K2O、Cr、Ni、REE和Y等元素含量比石英角闪正长岩的低.综合分析认为,查孜正长岩主要形成于岩浆混合作用,是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超钾质岩浆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混合的结果,两种岩石的地球化学差异主要是岩浆混合的程度和比例不同导致的;它的形成可能与岩石圈地幔的减薄作用有关. 

关 键 词:拉萨地块中段   查孜地区   中新世   正长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
收稿时间:2020-03-1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