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合作网络的多元结构及形成机制
作者姓名:顾伟男  刘慧  王亮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A类(XDA20010103);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KFZD-SW-321)
摘    要: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取得显著进展。以"一带一路"沿线65国为研究区,运用WOS核心集合论文合作数据构建国家间科研合作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负二项回归分析法,探究沿线各国2013年和2018年科研合作网络的多元化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尺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知识流动日趋频繁,但内部合作紧密程度不及与沿线以外地区的合作程度。沿线区域对全球的科研合作网络由欧洲、美国和中国"三足鼎立"骨架结构向欧洲、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密集区构成的"多边形"骨架结构转变。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中国、中东欧区组成的"双核发散"向"一区多点"构成的"多极化"空间结构转变;等级结构则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等级层次结构,且由单核心向双核心转变;控制结构呈现出由"单核心"向四周高、中间低的"多超多强"盆地型控制结构转变。③沿线国家的科研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等国家主体属性以及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等是沿线科研合作网络形成的主要机制,其中科研实力、社会邻近性的作用最大,地理距离对科研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

关 键 词:科研合作网络  多元结构  形成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收稿时间:2019-05-13
修稿时间:2019-07-16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研究》下载全文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