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有机显微组分孔隙演化规律研究 |
| |
作者姓名: | 高凤琳 王成锡 宋岩 姜振学 李卓 刘庆新 梁志凯 张欣欣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8;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
| |
基金项目: |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90405)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34001-005)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有机质孔隙是页岩储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阻碍对页岩储层质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其本质是受有机显微组分类型及其在生烃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影响。本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定位观察手段实现特定显微组分孔隙发育特征的表征,结合Image J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演化阶段的显微组分进行定量化统计,总结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孔隙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固体沥青孔隙度随着成熟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固体沥青反射率SBR_O介于1.6%~2.0%时,固体沥青孔隙最为发育,而以SBR_O=2.0%为界,固体沥青孔隙度开始减小。镜质体和惰质体的孔隙发育规律相似,随着成熟度增加,总体表现出先减小而后微弱增加的趋势。在生油窗阶段,镜质体和惰质体孔隙度最小,无机矿物和固体沥青的充填使胞腔孔隙损失达90%以上,而进入高成熟阶段,固体沥青孔隙的发育使原始胞腔孔隙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成为镜质体和惰质体残余孔隙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达56.73%和100%,可见固体沥青孔隙对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的重要性。综合沉积成岩作用和生烃作用,页岩储层在未成熟阶段和高成熟阶段晚期孔隙最为发育,前者有机质以原始胞腔孔隙为主,后者以固体量孔隙为主。明确有机显微组分孔隙演化规律为页岩有利储层预测和页岩气生产开发储层改造提供参考。
|
关 键 词: | 显微组分 孔隙演化 场发射扫描电镜 荧光显微镜 页岩储层 油气勘查工程 松辽盆地 |
收稿时间: | 2020-08-17 |
修稿时间: | 2021-05-0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