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
| |
作者姓名: | 胡章喜 邓蕴彦 唐赢中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1404300号;国家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1606404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1533011号;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2016ASKJ02-3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创新团队项目,LMEES-CTSP-2018-1号 |
| |
摘 要: | 本文首次对分离于我国广西北部湾的一株棕囊藻(Phaeocystis)纯培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通过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该藻的游动单细胞和囊体细胞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确证了该纯培养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通过分子系统进化分析,从北部湾获得的球形棕囊藻与同属的P. antarctica和P. rex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与P. jahnii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我们发现该藻至少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具鞭毛游动细胞和无鞭毛囊体细胞,其大小分别为2.30—3.98μm和3.69—6.49μm。具鞭毛游动细胞表面具有1—2个位置不固定但形状较为规则的圆盘状凸起,细胞表面的鳞片大小无明显差别;囊体细胞均匀地分布在囊体上,囊体细胞表面光滑,有三个较短的附属物。具鞭毛游动细胞和囊体细胞有2个或4个叶绿体,具鞭毛游动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下部,而囊体细胞的细胞核则位于细胞的中上部。细胞分泌物在扫描电镜样品处理过程后形成多数与细胞相连的丝状物,且丝状物形成较为规则的五角星形结构,每个角与一根丝相连,有些丝状体上有"瘤状"结构。研究结果填补了我国在球形棕囊藻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上的空白,为深入认识其生物学特征及其成囊机理提供基础。
|
关 键 词: | 球形棕囊藻 表面形态 超微结构 系统进化 |
收稿时间: | 2018-07-24 |
修稿时间: | 2018-09-17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