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海东南部陆缘S3界面(中中新世末)属性及其意义
引用本文:王利杰,姚永坚,孙珍,卓海腾,赵中贤,殷征欣.南海东南部陆缘S3界面(中中新世末)属性及其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39(4).
作者姓名:王利杰  姚永坚  孙珍  卓海腾  赵中贤  殷征欣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760;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76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南海东南部陆缘发育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构造—沉积响应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丰富地质信息。中中新世末S3界面是南海东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沉降期的重要地质界面,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且对其地质属性也存在较大争议。在钻井资料约束下,通过对礼乐盆地和西南、西北巴拉望盆地二维地震测线的精细解释,结合钻井岩性资料,从地震相—沉积相、构造沉降速率以及沉积中心迁移等变化角度,系统总结了S3界面的特征。该界面是区域性不整合面,可全区域追踪解释,但在研究区不同构造位置界面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盆地边缘和岛礁发育区界面具有显著的"下削上超"不整合现象,而凹陷内多表现为整合接触,但局部伴生水道下切现象;在西北、西南巴拉望陆架和陆坡区,界面上下存在岩性和沉积相突变现象,局部由半深水—深水相突变为滨—浅海相。构造沉降分析显示,中中新世研究区以区域快速沉降为主,中中新世末(S3界面时期)沉降速率开始普遍减小,可能与南海扩张结束后深部动力机制有关。厘定S3界面的形成时间约为12Ma,认为其可能与菲律宾岛弧与巴拉望岛碰撞造成的大规模抬升事件有关。另外,研究区S3界面之上发育的富砂和富碳酸盐岩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则可能是12.5Ma以来全球海平面相对下降的直接响应,期间多次区域性的海退有利于砂质和碳酸盐岩沉积物向深水区的搬运。

关 键 词:S3地质界面  地震反射特征  下切水道  空盆构造沉降  南海东南部陆缘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