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苏拉威西俯冲带结构与俯冲起始机制的三维地震观测
引用本文:吕川川,郝天珧,Rawlinson Nicholas,赵亮,徐亚,刘丽华.苏拉威西俯冲带结构与俯冲起始机制的三维地震观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39(5).
作者姓名:吕川川  郝天珧  Rawlinson Nicholas  赵亮  徐亚  刘丽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Bullard Labs,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CB3 OEZ UK;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Bullard Labs,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CB3 OEZ UK;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苏拉威西海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位于北婆罗洲及苏禄岛弧下的苏拉威西海板块停止俯冲后,其俯冲板块的另一侧开始向苏拉威西岛俯冲,形成了诸如俯冲转换边缘、对向俯冲系统等独特的地质现象。针对这种同一板块一侧俯冲停止后在板块另一侧发育新俯冲的过程,科学界提出了众多的板块初始俯冲机制模式,如前陆盆地碰撞后发育新俯冲、大陆/岛弧边缘重力失稳后解耦后俯冲、岩石圈浅部小范围的地幔对流活动导致俯冲等14种初始模式。由于难以获得处于俯冲初始阶段俯冲带的深部岩石圈的地震观测资料,造成这些板块活动模式仍止步于推测。苏拉威西海区的天然地震观测资料不仅是研究苏拉威西海俯冲系统岩石圈深部构造及演化的基础,而且也是认识俯冲过程初始机制的关键一环。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所属重点项目"苏拉威西海与古南海对向俯冲系统的三维地震观测与板块活动机制"在苏拉威西海区针对北苏拉威西海俯冲板片结构所开展的三维地震观测研究。该项研究实验以揭示俯冲系统深部结构与板块活动机制为目标,通过多边国际合作,于2019年8月15—25日在苏拉威西海区成功投放了27台国产宽频带海底地震仪(BBOBS),拟采集10个月的天然地震数据。同时计划利用印尼合作方的陆区地震台站数据,与OBS数据一同开展研究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的地震学研究与数值模拟,认识俯冲下插板片的变形形态与特征、上覆地壳增厚程度及与俯冲系统持续作用过程之间的关系,讨论该地区独特俯冲系统的初始机制。

关 键 词:对向俯冲系统  俯冲起始机制  海底地震仪  三维地震观测  苏拉威西海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