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麻坑、泥火山在南海北部与西部陆缘的分布特征和地质意义
引用本文:陈江欣, 关永贤, 宋海斌, 杨胜雄, 耿明会, 拜阳, 刘伯然. 麻坑、泥火山在南海北部与西部陆缘的分布特征和地质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3): 919-938, doi: 10.6038/cjg20150319
作者姓名:陈江欣  关永贤  宋海斌  杨胜雄  耿明会  拜阳  刘伯然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4.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上海 20009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9112820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11CB403503)资助.
摘    要:本文利用新的高分辨率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与以往研究资料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及以西和中建南盆地北部及以北陆缘区域内的麻坑与泥火山分布区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总结.本文提出根据麻坑的个体平面形态、规模量级和组合形式建立麻坑的三类分类体系并进行总结阐述.麻坑的直径与坑深总体具有线性变化关系但又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不同海区底质性质、浅地层构造活动、海底倾斜程度和海底底流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同一区域泥火山的直径与高度具有线性关系而不同区域拟合斜率差异较大,可能说明同区域泥火山形态、流体成分和来源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其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麻坑、泥火山的产生与近5Ma新构造运动期内台湾南部和南海西缘区域性走滑断裂活动相一致,主要分布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沉积较为薄弱的近坡折带和大陆坡区域,在具有走滑性质的台西南、莺歌海和中建南盆地分布较广、规模较大,而在其他主要张裂性质盆地中分布较少,规模较小.其分布特征一方面能够说明某些区域流体的大量渗漏与逸散,另一方面也能够说明某些区域持续的构造活动有利于该区域深部流体的重新聚集与成藏,从而成为指导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 键 词:麻坑   泥火山   新构造运动   流体   南海
收稿时间:2014-05-13
修稿时间:2014-10-2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