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11年日本MW9.0地震震后形变机制与震源区总体构造特征
引用本文:刘泰, 付广裕, 周新, 苏小宁. 2017. 2011年日本MW9.0地震震后形变机制与震源区总体构造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60(9): 3406-3417, doi: 10.6038/cjg20170911
作者姓名:刘泰  付广裕  周新  苏小宁
作者单位: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北京 100036; 2.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4071),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5DFR21100),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IES010204)联合资助.
摘    要:

本文利用较为完备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4.5年的震后位移数据,优化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与地幔黏滞性因子,更新了该强震断层余滑时空演化过程.首先,基于日本列岛215个均匀分布的GPS连续观测站震前2年与震后4.5年的观测数据,提取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震后位移时空变化;接着,依据断层余滑衰减相对较快的特点,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震后3~4.
5年的GPS观测数据进行反复拟合,确定2011年日本MW9.0地震震源区地幔黏滞性系数和岩石圈弹性层厚度的最优解分别为6×1018 Pa·s和30 km;然后,从震后3年内GPS观测数据中剔除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获取了断层余滑对应的震后位移场;最后,利用基于球体位错理论的反演算法,反演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断层余滑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断层余滑在震后半年内变化显著,震后2年主震区域余滑基本停止,断层的两端存在一定的余滑效应,断层余滑的累计矩震级达到8.59;地震后4年,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对震后位移场的贡献在总体上超过断层余滑的贡献.




关 键 词:2011年日本MW9.0地震   球体位错理论   地幔黏滞性松弛   断层余滑   震后位移
收稿时间:2016-09-30
修稿时间:2016-11-24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全文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