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1998年南海西南季风活动的初步分析
作者姓名:梁建茵  吴尚森
作者单位: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
基金项目:科技部攀登A项目"南海季风试验研究"和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科学基金
摘    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OLR、SST观测数据,分析了1998年南海西南季风的建立日期、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与海面温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广东降水的影响.得出南海西南季风建立的日期为5月17日(5月4候).1998年为弱季风年,OLR具有1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西南风具有半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孟加拉湾地区季风和105°E越赤道气流是南海季风低频变化的重要策源地.1998年南海季风弱,主要是由于初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距平,并导致南海-阿拉伯海海温正距平的结果.

关 键 词:南海  西南季风  分析
文章编号:1004-4965(2000)01-0028-10
收稿时间:1998-12-14
修稿时间:1998-12-14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气象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气象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相似文献(共20条):
[1]、丁轩茹,管兆勇,成印河,石睿,王东晓.1998年季风试验期间南海蒸发波导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2(6):905-910.
[2]、谢立安.夏季南海季风活动的诊断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6(2).
[3]、阎俊岳.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J].气象学报,1997,55(2):174-186.
[4]、梁建茵,李春晖,吴尚森.2003年我国夏季西南季风活动概况[J].气象,2004,30(8):8-12.
[5]、姚华栋,任雪娟,马开玉.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海 气通量的估算[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1):87-92.
[6]、梁建茵,吴尚森.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及其影响因子[J].大气科学,2002,26(6):829-844.
[7]、莫梁狄黄冬至周景文.南海西南季风强度与茂名降水的关系[J].广东气象,2017(4):24-27.
[8]、李汀,琚建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与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特征的比较[J].气象学报,2013,71(3):492-504.
[9]、邱可森.1984年西南季风期南海高空风的一次观测情况[J].广东气象,1990(3):23-25.
[10]、赵永平,陈永利,白学志,王凡.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与南海季风爆发关系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0,16(2):115-122.
[11]、林佩云.西南季风对台湾梅雨活动的影响[J].广东气象,1995(2):45-47,28.
[12]、陈忠明,徐茂良,闵文彬,缪强.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J].高原气象,2003,22(2):162-167.
[13]、李国平,陈佳.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J].暴雨灾害,2018,22(4):293-302.
[14]、梁建茵 吴尚森.南海西南季风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与海温的相互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1):95-104.
[15]、谢炯光,纪忠萍,谷德军,梁建茵.南海西南季风异常与广东省汛期重要天气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8,24(3):209-218.
[16]、汤懋苍,梁娟,邵明镜,石岗.高原季风年际变化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1984(3).
[17]、曾强,张耀存.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南海SST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热带气象,2008,24(1):44-50.
[18]、曾强,张耀存.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南海SST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8,24(1):44-50.
[19]、张舰齐,叶成志,陈静静,沈维军.印度洋偶极子对中国南海夏季西南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43(1):49-63.
[20]、丁一汇,李崇银,柳艳菊,张锦,宋亚芳.南海季风试验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7(2):202-20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