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模型的东海鲐鱼渔场形成机制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李曰嵩 潘灵芝 严利平 陈新军 |
| |
作者单位: | 1.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
| |
基金项目: |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A2-0209-14-20013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13YZ092);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发展专项基金(A2-0209-200064);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A-2400-12-0000333);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A-0209-13-0501-1)。 |
| |
摘 要: | 鲐鱼Scomber japonicus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本文确定鲐鱼运动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了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洄游模型。结果显示,鲐鱼集群分布与捕捞生产渔场基本吻合,鲐鱼聚集主要受台湾暖流、大陆沿岸水、黑潮影响,往往集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并在冷暖交汇区温盐梯度大偏暖水一侧。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交汇的锋面附近、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黑潮与中国大陆沿岸水形成的潮境区域均有大量的鲐鱼聚集,并形成渔场。产卵位置的变动使偏西产卵位置的鲐鱼由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鲐鱼会呈长带状大量聚集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的锋面附近,并使在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的聚集数量增多,而偏东的产卵的鲐鱼受黑潮影响较大,聚集分布范围较大,会使黑潮形成的锋面附近聚集数量增多,而使台湾暖水舌的前端的聚集量减少。正常产卵位置在生存率方面是最佳产卵位置。研究表明鲐鱼所处空间位置不同,会影响其集群的位置,用数值模型验证了物理环境会对鲐鱼的洄游和渔场的形成产生影响。
|
关 键 词: | 基于个体模型 东海鲐鱼 渔场 台湾暖流和黑潮 补充量 |
收稿时间: | 2012-11-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