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四川盆地中西部栖霞组—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层成因与分布
引用本文:周进高,郝毅,邓红婴,谷明峰,潘立银,姚倩颖,杨雨然,娄雪.四川盆地中西部栖霞组—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层成因与分布[J].海相油气地质,2019,24(4).
作者姓名:周进高  郝毅  邓红婴  谷明峰  潘立银  姚倩颖  杨雨然  娄雪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摘    要:近期,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勘探取得持续突破,引起人们对白云岩储层的广泛关注。从储层形成的地质背景入手,以露头和岩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分析,在储层成因与分布方面取得4项主要认识:①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白云岩储层均发育在高位域,台地边缘和台洼边缘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环境;②储层的主要岩性是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和中细晶白云岩),溶蚀孔洞、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栖霞组和茅口组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87%、4.57%,均具良好的储集性能;③颗粒滩亚相、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其中颗粒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原生孔隙的载体,准同生溶蚀作用将原生孔隙扩溶成孔洞,是改善储集空间的关键;④剑阁—雅安台缘滩和盐亭—广安台洼边缘滩带是白云岩储层有利分布区,是天然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关 键 词:沉积相  白云岩储层  有利区带  栖霞组  茅口组  四川盆地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