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南黄海苏北近岸西洋水道水沙输运机制分析
作者姓名:刘运令  汪亚平  吴祥柏  施晓钟  邹欣庆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厦门大学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大丰市港务管理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6040, 40876043)
摘    要:基于2008年3月份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水道内5个站位大潮期间的观测数据(包括流速与悬沙质量浓度的垂向剖面),利用机制分解法计算了西洋水道内的水与悬沙通量。结果表明,水体在多数时段内均处于分层向混合过渡的状态,中下层水体的理查德森数(Ri)与瞬时悬沙输运量中的平均流输沙项及流速的潮周期变化相关项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水体的层化效应和混合程度对悬沙输运有重要影响。西洋水道内悬沙净输运率为10-1~100kg/(m·s)量级,并以欧拉余流向岸输运为主,该结果揭示了苏北近岸潮滩在陆源物质供应减少背景下向海快速淤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水动力作用机制。

关 键 词:悬沙质量浓度  通量分解  理查德森数  西洋水道
收稿时间:2010-05-07
修稿时间:2011-08-03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下载全文
引证文献(本文共被引6次):
[1]、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通道水流输运示踪模拟[J].海洋环境科学
[2]、樊立东,童朝锋,孟艳秋.博贺湾海域悬沙输移机制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6,36(6):58-63.
[3]、福建围头湾悬沙输移机制分析[J].水道港口
[4]、徐粲,高建华,杨旸,汪亚平,高抒.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水道的悬沙输运特征[J].海洋学报,2014,36(11):150-162.
[5]、Fei Xia,Yongzhan Zhang,Qiang Wang,Yong Yin,Karl W. Wegmann,J. Paul Liu.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South Yellow Sea since late MIS 3[J].地理学报(英文版),2013,23(5):883-914.
[6]、徐凡,陶建峰,张长宽,康彦彦.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水道质点示踪数值模拟[J].水道港口,2013(2):93-98.
相似文献(共20条):
[1]、周智鹏,陶建峰,张长宽,徐凡,姚静.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水道污水输移扩散研究[J].海洋通报,2015,34(1):65-71.
[2]、徐粲,高建华,杨旸,汪亚平,高抒.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水道的悬沙输运特征[J].海洋学报,2014,36(11):150-162.
[3]、鲁号号,杨旸,唐杰平,陈德志,徐尧,吴自银,范海波,汪亚平.南黄海废黄河口近岸海域近底部悬沙输运观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39(1).
[4]、朱庆光,倪文斐,高建华,贾建军,杨磊,龚绪龙,汪亚平.基于数值模拟与统计学方法的南黄海近岸沙脊与水道稳定性评价[J].海洋科学,2016,40(8):119-128.
[5]、冯曦,易风,曹海锦,杨斌.南黄海辐射沙洲近岸海域波浪特性研究[J].海洋工程,2018(1).
[6]、王保栋,王桂云,郑昌洙,梁东范.南黄海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及横向输运[J].海洋学报,1999,21(6):124-129.
[7]、李奕璇,葛汝平,叶振江,陈洪举,庄昀筠,刘光兴.南黄海近岸海域初夏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J].海洋科学,2020,44(4):33-43.
[8]、冯曦,易风,曹海锦,杨斌.南黄海辐射沙洲近岸海域波浪特性研究[J].海洋工程,2018,36(1):62-73.
[9]、赵全基.南黄海近岸沉积物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科学,1993,17(1):62-66.
[10]、陈斌,王义刚,黄惠明,孙继斌.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悬沙总体输运特征分析[J].海洋通报,2015,34(3):310-315.
[11]、南黄海近岸水环境健康分区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
[12]、陈子.伶仃河口湾铜鼓水域水沙净输运分析[J].海洋工程,1999(1):2.
[13]、徐元芹,李萍,李培英,杜军,刘乐军,高伟,刘杰.浙闽近岸与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性分析[J].海洋学报(英文版),2017,36(7):77-85.
[14]、张家强,李从先,丛友滋.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的发育条件及演变过程[J].海洋学报,1999,21(2):65-74.
[15]、陈影影,夏非,张振克,胥勤勉,陈诗越.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0,40(4):40-54.
[16]、张启龙,翁学传,杨玉玲.南黄海春季水团分析[J].海洋与湖沼,1996,27(4):421-428.
[17]、王嵘,张永战,夏非,赵善道.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底质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32(6):1-8.
[18]、藏政晨,王厚杰,薛佐,毕乃双,吴晓,张勇.黄海近岸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J].海洋地质前沿,2015,31(7):1-10.
[19]、韦钦胜,刘璐,臧家业,冉祥滨.南黄海悬浮体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输运规律[J].海洋学报,2012,34(2):73-83.
[20]、李强,温珍河.南黄海盆地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J].海洋地质前沿,2014,30(10):14-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