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东南极格罗夫山萨哈罗夫岭漂砾暴露年龄初探
作者姓名:李广伟  刘小汉  黄费新  孔屏  David Fink  韦利杰  方爱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Australia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nization,Menai,NSW 2234,Australi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 
摘    要:首次对格罗夫山地区漂砾的暴露年龄进行的研究表明,萨哈罗夫岭冰原岛峰的两块漂砾样品的 Be最小暴露年龄分别为1.24±0.11Ma和1.37±0.12Ma, 。A1最小暴露年龄分别为0.90 4-0.12Ma和0.44±0.04Ma。萨哈罗夫岭附近冰面上的漂砾样品的 Be和 A1最小暴露年龄分别是0.47±0.3Ma和0.44±0.04Ma。考虑到误差,萨哈罗夫岭三块漂砾的最小暴露年龄与相近高程的基岩样品的最小暴露年龄基本一致。因此,在利用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对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冰川消涨历史进行研究时,基岩和漂砾暴露年龄所反映出的冰川演化历史是明显吻合的。

关 键 词:东南极  格罗夫山  萨哈罗夫岭  (10)Be和~(26)Al暴露年龄  漂砾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极地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极地研究》下载全文
相似文献(共19条):
[1]、黄费新,刘小汉,孔屏,琚宜太,方爱民,李潇丽,那春光.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基岩暴露年龄研究[J].极地研究,2004,16(1):22-28.
[2]、俞良军,刘小汉,赵越,琚宜太.东南极格罗夫山变基性岩初步研究[J].极地研究,2002,14(2):93-104.
[3]、程彦杰,陆龙骅,卞林根,刘小汉.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夏季的天气特征[J].极地研究,1999,11(4):291-300.
[4]、张胜凯,鄂栋臣,闫利,姜卫平.东南极格罗夫山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J].极地研究,2006,18(2):123-129.
[5]、方爱民,刘小汉,黄费新.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冰川活动和古气候演化记录[J].极地研究,2007,19(1):61-68.
[6]、刘晓春,赵越,胡健民,刘小汉,曲玮.东南极格罗夫山:普里兹造山带中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J].极地研究,2013,25(1):7-24.
[7]、利用宇生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重建冰川漂砾运动历史[J].山地学报
[8]、仝来喜,刘小汉,陈福坤,王彦斌,任留东.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暗色麻粒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极地研究,1995,7(4):68-73.
[9]、王伟,刘晓春赵越郑光高,陈龙耀.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冰碛石碎石带中高压麻粒岩和正片麻岩的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J].极地研究,2016,28(2):159-180.
[10]、仝来喜 王彦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暗色麻粒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南极研究,1995,7(4):65-70.
[11]、张麋鸣陈立奇,肖钲霖.东南极夏季中山站邻近固定冰DMS、DMSP分布初探[J].极地研究,2016,28(2):211-218.
[12]、李果,孙家扌丙.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米勒半岛遥感影象岩性自动分类初探[J].极地研究,1994,6(4):40-45.
[13]、李果.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米勒半岛遥感影像岩性自动分类初探[J].南极研究,1994,6(4):37-42.
[14]、王道德,林杨挺,王桂琴.不同类型陨石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及其宇宙化学意义[J].极地研究,2004,16(1):46-64.
[15]、廖坤炎.珠海契爷岭桥南侧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初探[J].西部资源,2018(2).
[16]、安徽省怀宁县茶树岭地区铜金矿点地质特征初探[J].西部资源
[17]、仝来喜 陈福坤.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石榴斜长角闪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及其?…[J].极地研究,1998,10(3):161-171.
[18]、仝来喜,刘小汉,张连生,陈海泓,陈福坤,王彦斌,任留东.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石榴斜长角闪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极地研究,1998,10(3):4-14.
[19]、王道德,缪秉魁,林杨挺.我国南极橄辉无球粒陨石(GRV 024516)和H5球粒陨石(GRV 024517)宇宙射线暴露年龄和气体保存年龄[J].极地研究,2006,18(3):157-16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