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
| |
作者姓名: | 温舒珂 彭凯 龚志军 秦伯强 蔡永久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芜湖 24100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0208)、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20316)、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0-075)和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2SKL009)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梅梁湾是太湖北部最大湖湾,也是太湖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对太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对其生态状况演变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基于长期监测及文献资料,获得1980s以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的时空变化,应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随机森林(RF)分析群落结构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梅梁湾1980—2019年共记录到44属(种)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总丰度年际变化显著,40年来底栖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优势种经历了由较敏感的软体类为主到以耐污寡毛类、摇蚊幼虫等为主的转变。综合NMDS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80s及以前,物种多样性丰富,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等大型软体动物为优势种;1990s—2007年,底栖动物群落快速退化,以耐污种占优;2008—2016年,水生态略有恢复,河蚬等清洁种略有回升;2017—2019年,耐污种优势度和丰度反弹。近40年来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底质氮磷、有机质和水体营养盐、蓝藻水华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影...
|
关 键 词: |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长期演变 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太湖 梅梁湾 |
收稿时间: | 2022-03-16 |
修稿时间: | 2022-05-18 |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