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冰雹云探测技术研究进展——基于巴彦淖尔人工防雹技术研究试验
作者姓名:杨宁  苏德斌  苏立娟  毕力格  孙晓光  方晓红  高博  史金丽  于水燕  刘继东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 610225;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成都 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 610225;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成都 610225;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呼和浩特 010051;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51;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巴彦淖尔 015006;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基金项目: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ZQC-R18217)。
摘    要:“西北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巴彦淖尔人工防雹技术研究试验”于2018—2021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开展,本试验在该地区已有探测设备基础上增加X波段双偏振雷达、二维雨滴谱仪、测雹板等特种观测设备,以科学合理的设备布局及观测方式为基础开展外场研究试验,研究建立适宜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人工防雹作业特点的技术体系。利用C波段多普勒雷达、地面降雹资料研究分析了巴彦淖尔地区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冰雹云移动路径,得出巴彦淖尔地区降雹天气主要发生在每年6—8月、12—20时的河套地区,主要冰雹云移动路径是自西北向东南(46.7%),其次是自西南向东北(26.2%);研究分析了2019年测雹板观测地面降雹特征,根据测雹板反演出的冰雹粒子最大直径为19.9 mm,最小为3 mm,总体能较好反映降雹区域的降雹实况,降雹粒子数分布近似于指数分布,拟合的指数分布系数为N_(0)=6349、θ=0.4153,且在粒子直径为5 mm时存在“左截断”现象(3~5 mm直径区间粒子数少),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凹坑重叠、人工数据读取等因素。

关 键 词:冰雹云  观测方式  测雹板  巴彦淖尔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