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变化
作者姓名:徐丽  于贵瑞  何念鹏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0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90221, 41571130043, 3157047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9020302; XDA05050702)
摘    要: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情况及其碳源/汇功能仍然不清楚。利用中国1980s (1979-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同时收集整理2010s(2004-2014年)已发表的有关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0~20 cm和0~100 cm)的文献数据,综合评估了1980s-2010s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土壤碳源/汇功能;同时结合现有的中国植被碳储量变化研究,进一步探讨了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效应。研究发现:① 1980s-2010s中国土壤(0~100 cm)有机碳储量净增长3.04±1.65 Pg C,增长速率为0.101±0.055 Pg C yr-1,其中表层土壤(0~20 cm)的碳汇效应明显;② 森林土壤是固碳主体,净增长2.52±0.77 Pg C,而草地和农田土壤增长有限,分别为0.40±0.78和0.07±0.31 Pg C;③ 湿地有机碳储量净减少0.76±0.29 Pg C;④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较强,总碳汇量相当于同期(1980-2009年)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排放CO2总量的14.85%~27.79%。随着中国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进一步保护、恢复和重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在未来全球碳平衡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 键 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储量  变化  
收稿时间:2017-12-08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