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Kioto碳酸盐台地对早侏罗世普林斯巴晚期碳循环扰动的沉积和生物响应 |
| |
引用本文: | 翁晓爱, 姜守一, 韩中, 胡修棉, 晏雄. 藏南Kioto碳酸盐台地对早侏罗世普林斯巴晚期碳循环扰动的沉积和生物响应[J]. 沉积学报, 2024, 42(2): 415-4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8 |
| |
作者姓名: | 翁晓爱 姜守一 韩中 胡修棉 晏雄 |
| |
作者单位: | 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成都 610059;;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4;;3.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59;;4.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23;;5.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成都 61005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2121,41888101,42272116); |
| |
摘 要: | 目的 早侏罗世发生了多次重要的碳循环扰动,并伴随气候和环境的重大变化。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特提斯和欧洲北部,对东特提斯碳循环扰动事件以及定量探究事件对生物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 方法 利用东特提斯藏南Kioto碳酸盐台地普林斯巴晚期—托阿尔(最早)期的生物地层学(大型底栖有孔虫)、沉积学和碳同位素(δ13C)地层学,探讨碳循环扰动以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对该地区的碳酸盐台地生物演化过程影响。 结果 普林斯巴晚期—托阿尔(最早)期大型底栖有孔虫生物地层显示有3个带:Bosniella oenensis-Cyclorbitosella tibetica(?)、Streptocyclammina liasica和Siphovalvulina sp.A。 在生物地层基础上,我们识别出以δ13C正偏移为特征的普林斯巴晚期margaritatus菊石带事件(margaritatus zone event,ME)和以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margaritatus-spinatum界线事件(margaritatus-spinatum boundary event,MSBE)。 结论 在ME期间,生屑颗粒含量呈增长趋势、大型底栖有孔虫的种属和数量保持较高的水平以及Lithiotis Fauna出现并扩散,这可能表明有机质的大量埋藏消耗了辛涅缪尔晚期—普林斯巴早期产生的大量CO2,从而创造了更适合生物生存的海洋环境条件。在MSBE期间,生屑颗粒含量以及Lithiotis Fauna丰度和长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部分大型底栖有孔虫的灭绝,表明该时期存在着生物危机,可能与海平面下降有关。虽然Lithiotis Fauna存在大小和出现的频率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Lithiotis Fauna在普林斯巴期整个特提斯浅水碳酸盐台地蓬勃发展,直到T-OAE时期才完全破坏其生存条件。
|
关 键 词: | 普林斯巴期 碳酸盐台地 碳酸盐岩微相 碳同位素扰动 生物危机 |
收稿时间: | 2023-07-04 |
修稿时间: | 2023-09-03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