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演化特征 |
| |
引用本文: | 苏明, 沙志彬, 乔少华, 杨睿, 吴能友, 丛晓荣, 刘杰.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演化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8): 2975-2985, doi: 10.6038/cjg20150829 |
| |
作者姓名: | 苏明 沙志彬 乔少华 杨睿 吴能友 丛晓荣 刘杰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 广州 510640;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武汉 430074; 4.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07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08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开放基金项目(PLC201407),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2013D-5006-0105)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GZD-EW-301)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是我国首次获取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海域.然而, 陆坡区深水水道和海底峡谷的侵蚀以及频发的沉积物失稳, 将会加剧地层对比和沉积相识别的难度, 导致目前该区域典型地震相-沉积相特征、沉积体类型、成因机制和空间匹配关系等方面还缺少精细的研究, 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沉积演化涉及较少, 区域内水合物形成和分布的沉积地质条件尚不清晰.基于海底地形特征的描述、层序地层格架的对比和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本次研究在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充填序列中识别出5种典型的地震相类型, 并分析了对应的沉积体类型:进积型的陆坡、第四纪早期发育的小型浊积水道、沉积物失稳(滑移和滑塌)、海底峡谷和伴生的沉积物变形、以及深海沉积-块体流沉积的复合体.通过沉积单元的空间匹配关系, 将沉积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浊积水道侵蚀-沉积物再沉积阶段、陆坡进积-沉积物失稳阶段、海底峡谷的侵蚀-充填阶段.研究结果表明, 受第四纪早期小型浊积水道的侵蚀, 再沉积的沉积物将在中-下陆坡以"近源"的方式堆积下来, 可能具有相对较好的物性条件, 从而可被视为适于水合物赋存的有利沉积体.进积型陆坡带来的沉积物易于发生失稳, 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 因其具有较小的沉积物颗粒粒度和较好的垂向连续性, 可被认为是水合物的区域盖层.大量发育的海底峡谷及伴生的沉积物变形, 将会侵蚀和破坏先前沉积的有利沉积体, 使其呈现为"斑状/补丁状"的平面展布特征, 进而影响了神狐海域水合物的分布.因此, 神狐海域第四纪以来的沉积演化是钻探区水合物不均匀性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
|
关 键 词: |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相 沉积演化 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 南海北部 |
收稿时间: | 2014-03-11 |
修稿时间: | 2014-08-1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