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
| |
作者姓名: | 吏成辉 程银行 王铁军 王少轶 张天福 程先钰 张夏炜 李艳锋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 2) 中国地质调查局铀矿地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70;3) 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300181;1)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 2) 中国地质调查局铀矿地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70;4) 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050031 |
| |
基金项目: | 本文为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81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0604200)、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67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5CB453000)资助的成果。 |
| |
摘 要: | 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北部隆起区的4个钻孔13件样品系统展开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揭示了松辽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床的限制作用。1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3期快速隆升事件:(1)晚白垩世—始新世(71~48 Ma),期间以8~56 m/Ma的平均速率隆升,盆地北部整体呈抬升状态;(2)早渐新世—中新世(36~18 Ma),期间以24~49 m/Ma的平均速率隆升,盆地北部呈差异性抬升过程,第二期抬升事件隆升强度和持续时间较第一期抬升事件略低;(3)中新世-至今(18~0 Ma),期间以2~19 m/Ma的平均速率隆升,盆地北部缓慢抬升,构造活动较弱,三期构造抬升事件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和方向转向密切相关。结合前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针对南部地区钱家店铀矿床成矿年代学成果研究发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事件伴生其后均成藏有砂岩型铀矿,砂岩型铀成矿与新生代构造密切相关,尤其与中新世末次隆升事件紧密相关,成矿过程延续至今。
|
关 键 词: | 松辽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 砂岩型铀矿 新生代构造演化 太平洋板块 |
收稿时间: | 2019-11-25 |
修稿时间: | 2020-02-29 |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