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的成因和意义:主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引用本文:陈斌,翟明国,邵济安.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的成因和意义:主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中国科学D辑,2002,32(11):896-907.
作者姓名:陈斌  翟明国  邵济安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100871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3. 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I-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172032)
摘    要: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主要由中酸性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 还出露少量同深成的、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 中酸性岩具有高钾钙碱性、高La/Yb比值和高Sr(和Ba)、Eu异常不明显以及低Y等特点, 这些地球化学特点与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的特点一致. 中酸性岩的形成可能与来自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并经历充分演化的基性岩浆与壳源花岗质岩浆相互混合形成混浆、再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的复杂过程有关. 淡色花岗岩富硅和钾而贫铁镁组分, 可能代表中酸性岩分离结晶晚期的残余岩浆. 因此, 太行山中生代岩基代表相当规模的年轻陆壳增生. 在上涌的软流圈物质的作用下, 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并转化成规模巨大的中生代岩浆活动, 这可能是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减薄的重要途径之一. 太行山(以及整个东部)花岗岩虽然在稀土特征方面具有与埃达克岩类似的一面, 但在其他方面仍有本质的不同, 不宜叫做埃达克质岩石.

关 键 词:太行山  中生代岩基  地球化学  岩石圈减薄
收稿时间:2002-01-31
修稿时间:2002年1月31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