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柴北缘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引用本文:陈吉, 史基安, 龙国徽, 张健, 王牧, 周飞, 邹开真, 马进业, 申玉山. 柴北缘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3, 33(3): 16-26.
作者姓名:陈吉  史基安  龙国徽  张健  王牧  周飞  邹开真  马进业  申玉山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3.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甘肃 敦煌 7362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有效碎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编号:2011CB201104)和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咸化湖盆深部优质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编号:KFJJ2012-05)联合资助
摘    要: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相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辫状河相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间歇性湖泊沉积相模式。研究区辫状河相发育两套不同地层,中下部广泛发育粒度粗的河床亚相沉积,河漫滩亚相发育不多;而中上部河床亚相沉积较少发育,粒度细的河漫滩亚相沉积则急剧增加。这是由于降水量及气候变化造成冲积扇及河流水动力变化形成的。这种变化还造成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以及湖平面升降的变化,导致湖盆湖岸线的迁移与河流及三角洲沉积范围的变迁,这种变迁最终造成了沉积序列上粒度粗细的频繁变化及有利储集岩和区域盖层的发育。

关 键 词:柴北缘   古近系-新近系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收稿时间:2012-09-14
修稿时间:2012-12-14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