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熊耳山矿集区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引用本文:刘松岩,张达,杨明建,张鑫明,未国栋,聂胜强,王轩,冯彦平,栗文杰,陈贵兰.熊耳山矿集区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24(1):129-146.
作者姓名:刘松岩  张达  杨明建  张鑫明  未国栋  聂胜强  王轩  冯彦平  栗文杰  陈贵兰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020067)~~;
摘    要:为理清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多阶段矿化与热液蚀变之间的关系,文章选取与铅锌成矿阶段密切相关的绿泥石进行野外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文章将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中的绿泥石分为3类:Ⅰ型分布在石英脉两侧的围岩中;Ⅱ型呈细粒、隐晶质填充于隐爆角砾岩基质;Ⅲ型与铅锌硫化物共生、或以蠕虫状广泛分布在石英颗粒间隙中。3种类型绿泥石均为斜绿泥石,并落在了铁镁绿泥石的范围内,指示其形成于偏还原的酸性环境中;在阳离子置换中,主要发生了Fe2+对Mg2+的置换,其余置换作用均不明显;3种绿泥石形成与镁铁质围岩关系密切。由校正后的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出3种类型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96~239℃,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3类绿泥石与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银铅锌成矿阶段相匹配,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绿泥石化学特征表明岩浆热液参与了成矿流体的形成,绿泥石形成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成矿时期。

关 键 词:多金属矿床  找矿  绿泥石  电子探针  成矿  地球化学  熊耳山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