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中国湖泊水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
| |
引用本文: | 张风菊, 薛滨, 于革. 晚第四纪中国湖泊水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6, 36(3): 598-611.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6.03.10 |
| |
作者姓名: | 张风菊 薛滨 于革 |
| |
作者单位: | 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 ②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
摘 要: | 区域性的湖泊水位能反映有效降水及气候变化, 是重建第四纪降水和地表水量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即将出版的第二版中国古湖泊数据库(Chinese Lake Status Data Base, 简称CLSDB,V.2)提供的80个湖泊水量每千年变化的空间信息, 结合已有的晚第四纪古降水定量重建资料, 可系统分析中国区域3万年以来地表有效湿度变化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西部湖泊从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以来至中全新世均为高湖面, 可能对应于相对较湿润的环境状况, 而晚全新世的低湖面可能表明环境趋干, 推测末次间冰阶晚期的高湖面可能与西风环流和夏季风增强带来大量水汽有关, 冰期内的湿润条件可能与西风带的降水以及低温低蒸发密切相关, 而全新世主要为夏季风降水增加所致; 我国东部地区湖泊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至晚冰期记录点较少, 全新世以来湖泊记录大幅增加, 湖面变化表明全新世早期区域有效降水可能较高, 全新世中期达到最大值, 这可能反映了早中全新世由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增强导致夏季风降水增加的效应; 我国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消长控制, 湿润状况的明显改善发生在晚冰期及早全新世, 但该区域不同湖泊差异较大; 我国东北地区湖泊记录始于晚冰期, 且自晚冰期以来至全新世中期均表现为较湿润的地表湿度状况, 显示该地区季风气候机制可能和东部地区有所不同。
|
关 键 词: | 第二版中国古湖泊数据库 晚第四纪 湖泊水量变化 古降水 古环境变化 |
收稿时间: | 2015-11-23 |
修稿时间: | 2016-01-28 |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