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过铝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
| |
作者姓名: | 廖忠礼 莫宣学 潘桂棠 朱弟成 王立全 耿全如 赵志丹 熊兴国 董国臣 |
| |
作者单位: |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61008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贵州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贵阳,55000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2CB4126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03005和40572051),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310102)资助的成果 |
| |
摘 要: | 西藏班公湖—改则—安多—怒江带一线以南分布有61个主要过铝花岗岩体,其岩石类型主要有电气石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它们的主量元素组成为SiO2=65.70%~79.52%、K2O Na2O=2.20%~12.51%、K2O/Na2O=0.49~1.04及A/CNK=1.04~1.38。随着SiO2的增加,岩石中Al2O3逐渐下降,而其他的氧化物较离散。岩石系列主要为含钾较高的钙碱性系列,具典型的(强)过铝花岗岩特征。铝饱和指数图解、QAP图解投点大多数落在CCG区,表明其为大陆碰撞构造环境。Ab-Or-Q-H2O相图表明过铝花岗岩形成的压力为0.05~0.2GPa,推断温度低于700℃。根据岩石化学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西藏过铝花岗岩类发生在两个大陆地壳板块的碰撞阶段,源岩来源于上地壳的重熔,成因为S型花岗岩。其中南冈底斯带和拉轨岗日带具有许多相似的性质,这些相似的性质可能暗示二者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或(和)相同的构造环境。
|
关 键 词: | 过铝花岗岩 岩石化学 构造环境 成因 岩浆源区 西藏 |
修稿时间: | 2006-07-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