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12年夏季秦巴山区暴雨过程的地形作用诊断
引用本文:赵强,王建鹏,王楠,戴昌明.2012年夏季秦巴山区暴雨过程的地形作用诊断[J].气象科技,2017,45(1):140-148.
作者姓名:赵强  王建鹏  王楠  戴昌明
作者单位:陕西省气象台,西安 710014,陕西省气象台,西安 710014,陕西省气象台,西安 710014,陕西省气象台,西安 710014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重点项目(GYHY201306005)、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15JM4126)资助
摘    要:利用NCEP/NCAR的1°×1°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4日发生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暴雨过程的成因及地形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同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31模拟了暴雨过程,结果表明:500 hPa高原槽、700、850 hPa的低涡切变线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是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700 hPa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从云贵高原推进到秦岭南坡并沿坡爬升,同时还与山前的偏东气流汇合而形成气流辐合区,致使气旋性涡度增大,辐合抬升作用造成强垂直上升运动,低层低涡切变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秦岭南坡产生了大暴雨,秦巴山区地形对暴雨有显著的增幅作用。高原槽中冷空气从秦岭以北向南侵入,大巴山以南的西南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在冷暖空气的交汇地带形成斜压锋区;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加强中低层大气锋生,增大大气斜压不稳定性,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利于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期间秦巴山区在垂直方向上,雨水、云水、冰晶的大值中心相互对应,存在“播撒—供给”效应,有利于雨水粒子增多,导致山区出现了强降雨。

关 键 词:秦巴山区暴雨    地形作用    锋生函数    大气稳定度
收稿时间:2016/2/26 0:00:00
修稿时间:2016/9/29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科技》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科技》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