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过铝花岗岩副矿物特征及岩石成因意义 |
| |
作者姓名: | 廖忠礼 莫宣学 潘桂棠 朱弟成 王立全 赵志丹 江新胜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2CB412609,G1998040800);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0313000025);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2003003) |
| |
摘 要: | 副矿物的行为可以更直接地用来指示岩浆体系的地球化学过程,为了探讨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对西藏过铝花岗岩体中的岩性、矿物组成、副矿物特征和锆石含量、晶体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矿物岩石特征表明西藏过铝花岗岩富含白云母、电气石和钠质斜长石,属典型的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MPG)。副矿物见有26种,副矿物组合主要有6种类型,其中主要为锆石 磷灰石 钛铁矿型,尤以锆石 磷灰石最为常见。结果表明,可明显分出5种锆石晶体形态;阴极发光图像中,锆石具有较好的晶形,并显示出清晰的岩浆锆石韵律环带结构。离子探针分析表明锆石具有高的Th/U值。西藏过铝花岗岩为岩浆成因,岩浆主要是由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成。副矿物组合曲线图的曲线形态可分为3种成因类型:壳源高铝型、壳源型和壳幔混合源型(壳幔同熔型),主要为壳源高铝型。不同构造岩浆带副矿物特征反映的成因信息不同,喜马拉雅带为壳源成因,而冈底斯带除了壳源成因之外,还有幔源成分的加入,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
关 键 词: | 过铝花岗岩 副矿物 岩石成因 西藏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