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煤矿回采工作面智能地质保障技术进展与思考
引用本文:王晓辉,刘再斌,张东亮,等. 基于TIN-GTP算法的煤矿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24,52(9):41−48. DOI: 10.12363/issn.1001-1986.24.04.0222
作者姓名:王晓辉  刘再斌  张东亮  马良  陈宝辉  雷晓荣  白宝军  晏俊生
作者单位: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 100013;2.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7;3.西安煤科透明地质科技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2000;4.煤炭智能开采与岩层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374176);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国际合作项目(2023-2-TD-KJHZ005)
摘    要:
背景

煤矿三维地质模型是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前提,对实现煤炭精准开采和地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模型若不能准确描述构造和地层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到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采区规划、采掘工艺及生产效率等方面。

方法

以内蒙古桌子山煤田棋盘井煤矿为例,结合现场的地质资料、断层成果和验证结果,开展高精度的煤矿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首先,通过空间配准、交叉验证和联合反演等手段对地质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取更为精确的建模数据;其次,通过沉积构造规律研究,掌握沉积演化特征和构造发育规律;然后,通过不规则三角网−广义三棱柱(TIN-GTP)算法构建三维地质模型。

结果和结论

结果表明:基于该算法的建模技术能够有效、准确且快速地模拟任意复杂地质体,为处理地层不整合、地层尖灭、煤层分叉和断层切割等问题提供了便利。同时,构建了棋盘井煤矿矿井、采区、工作面及其顶底板等不同尺度地质模型,为实现矿井地质透明化智能开采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经验证,模型误差值均处于0.2 m以下,且0~0.1 m范围内占整体95%,表明该建模技术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研究成果对于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三维地质建模  TIN-GTP算法  特殊地质现象  棋盘井煤矿
收稿时间:2024-04-01
修稿时间:2024-07-22
点击此处可从《煤田地质与勘探》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煤田地质与勘探》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