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中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在新条件下的定位与重大研究问题
引用本文:李聪聪,王佟,赵欣,等. 高原高寒矿区生态修复中的煤炭资源保护技术[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24,52(11):1−11. DOI: 10.12363/issn.1001-1986.24.01.0007
作者姓名:李聪聪  王佟  赵欣  王伟超  梁振新
作者单位:1.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99;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8;4.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北京 100039;5.青海煤炭地质局,青海 西宁 81000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3305);陕西省秦创原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智能化监测“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项目(22KXJ-087);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项目(中煤地办科技2020-88)
摘    要:
目的

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地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露天采区存在大量已扰动的煤炭资源,因此需研究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的协同,探索如何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实现煤炭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方法。

方法

以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为例,在分析露天采区煤炭资源破坏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机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地质层构建方法,采用人工方式构建残留煤层顶板及上部保护层,并充分利用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兼顾资源集约利用、经济性、与景观协调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将煤炭资源保护有机融合于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建立了两种煤系矿产资源保护技术,分别为:人造冻土层煤层顶板生态地质层构建技术和“以水代填”煤炭资源保护技术,其中人造冻土层煤层顶板生态地质层构建技术可进一步分为边帮煤层保护技术、采坑底部煤层顶板模拟冻土层技术和自燃煤层治理保护技术。

结果和结论

通过探坑实地测量验证,治理完成18个月后,人工构建的煤炭资源保护层已逐步恢复并初步形成冻土层,热融季消融深度为1.8~2.3 m,形成了新的煤层保护层。
“以水代填” 兼顾了经济性的同时,实现了煤层保护与景观协调性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形成了高寒矿区煤炭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的新思路,为类似地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关 键 词:生态地质层  煤炭资源保护  以水代填  高原高寒矿区  生态修复
收稿时间:2024-01-07
修稿时间:2024-09-12
点击此处可从《煤田地质与勘探》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煤田地质与勘探》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