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煤炭地质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与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引用本文:王双明,孙强,耿济世,等. 西部矿区采动损害及减损开采的地质保障技术框架体系[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24,52(9):1−13. DOI: 10.12363/issn.1001-1986.24.03.0181
作者姓名:王双明  孙强  耿济世  袁士豪  谷超  杨多兴  牛超  路拓  郭晨  张唤兰  黄海鱼  师庆民
作者单位:1.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3.西安科技大学 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4.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北京 100085;5.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30808);陕西省“两链”融合重点专项项目(2023-LL-QY-05);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4JC-YBQN-0289);陕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2023BSHEDZZ304)
摘    要:
目的

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兜底保障。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损害煤矿区地质环境,同时导致突水、冲击地压等灾害。

方法

围绕煤矿安全高效开采面临的地质环境损害预测预警难和减损开采保障压力大等难题,基于煤炭采动损害预测与减损地质保障多学科交叉特点,突出地质条件的控灾机理和采动致灾模式,强调煤炭开采模式与地质结构演化全时空多场响应,分析采动效应下地质条件物质场、能量场、信息场的耦合机制,厘清损害模式和预警信息关键参量的映射关系,形成安全高效开采的地质保障策略和减损控灾工程技术体系。

结果和结论

研究思路为“孕灾环境→损害机制→过程响应→损害预测→防灾减损”,技术路线是“煤矿开采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结构演化规律及损害模式→多物理场演化全时空信息响应→损害监测及预测预警→减损保障工程技术”。核心内容包括:(1) 剖析地质条件与致灾地质体的空间关系和成因联系,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阐明地质结构、开采条件和损害模式的映射关系,建立主控要素的特征参量数据库;(2) 构建采动效应下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型,研究开采方式、空间布局、采动速率等影响下地质条件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损害机制,提出考虑地质体关键结构破坏演化规律的损害模式判识方法;(3) 获取采动过程地质结构演化背景下的全时空多源信息响应,提出主控参量作用下的损害模式识别标准,进而厘清裂隙场、应力场、渗流场与地球物理场信息参量的镜像关系,建立基于地质条件物质场、能量场和信息场耦合响应的全时空信息映射模型;(4) 构建地面−钻孔−井下的全空间、多方位、主被动的一体化多源监测体系,提出煤矿采动损害预测模型和预报方法;(5) 构建基于损害源、损害模式、损害动力、损害通道剖析以及减损技术与效果评价于一体的减损控灾体系,追求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破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的矛盾,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和防灾减损提供地质、力学、物理基础的科学依据。




关 键 词:地质保障  地质损害  减损开采  多场信息响应  损害模式图谱  减损控灾技术
收稿时间:2024-03-13
修稿时间:2024-06-06
点击此处可从《煤田地质与勘探》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煤田地质与勘探》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